面对农村发展的新形势、新变化,石家庄市供销社顺势而变,积极从农业、农村、农民的需求中,寻求供销社未来生存发展的空间。他们根据当前农民组织化程度低、享有信息不对称、产品竞争力弱等问题。从农民需求和自身体制创新的要求出发,审时度势,创新思维,按照"高层次、全方位、区域化"的工作思路,加快了各类农产品协会发展步伐。两年多来,共发展各类协会54个,其中,农产品协会20个,占全省同行业协会总数的25%。涉及棉花、中药材、种苗、小杂粮、大枣、食用菌、蜂蜜、养鸡、养猪、农产品经纪人等10个大类。农产品协会已经成为供销社稳定农村社会、服务"三农"的重要载体和手段。
一、 供销社创办农产品协会,既是"三农"的需求,也是供销社经营服务机制创新的必然
石家庄市供销社创办农产品协会,既不是赶时髦,也不是徒劳无获。用市社主任赵顺法的话说:是农民需求与供销社谋求发展共同的需要,是供销社发展的一次战略选择。一方面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,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比较薄弱、服务组织不健全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,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,是农民增收难的主要瓶颈。广大农民急需一个中介组织来带领他们闯市场,通过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,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。
另一方面,近几年来,供销社充分发挥自身网络、组织、流通等优势,围绕为农服务办社宗旨,在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,大力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,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。但由于自身传统的组织体制、服务形式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,所以就整体来看,供销社为"三农"服务层次低,与农民关系不够紧密。因此,如何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,从更高层次上服务"三农",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,提升为农民增收的服务水平,发挥供销社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的作用,是供销社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和新选择。 石家庄市供销社系统的农产品协会建设,就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考虑提出来的。2002年初,石家庄市供销社新的领导班子审时度势,紧紧抓住机遇,在全系统提出了"高层次、全方位、区域化"发展农产品协会的工作思路,大力推进。所谓"高层次"就是在协会建设上认识起点要高,定位要准。要在政府和农民中间搭起一个相互沟通的桥梁,为农村稳定和农产品生产经营服务。"全方位"就是增强协会的服务功能。协会不仅要为农民提供生产、生活中的服务,同时,还要在科技教育、医疗服务、子女就业、邮政代办、文化娱乐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服务,与农民逐步建立起互助、依存关系。"区域化"就是在一定经济区域内,把千家万户的农户组织起来,按标准化进行生产,统一渠道销售,提高农户的竞争力,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。
思路决定出路。解决了传统思维的掣肘和思想上的障碍,石家庄市供销社系统的农产品协会建设,由以前各县区被动地应付,变成了自觉地行动,纷纷瞄准当地主导产业、发挥自身优势创办各类农产品协会,从而使农产品协会建设像插上了翅膀,短短一年多时间,就快速发展起来,并在当地主导特色产业中发挥出明显的作用。
二、农产品协会的生命力,在于能否找准切入点,为农民办实事,搭起为农服务的新平台
2002年9月,石家庄市供销社农产品协会建设工作培训及经验交流会议的召开,标志着农产品协会建设驶上发展的快车道。之后,他们相继出台了《关于农产品协会发展的工作意见》等系列配套文件,通过强化组织领导,加大宣传力度,典型示范、督导检查等措施,促进了协会建设工作进展,各类协会由年初的3家迅速发展到现在的50多家,其中,相当一批农产品协会在当地农产品生产、经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从目前石家庄市供销社已经办起来的农产品协会来看,主要分以下几种组织、服务方式。
1.从为会员提供全方位服务入手,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。目前,农户最担心的是产品品种不对路,最发愁的是技术不过关,最害怕的是产品卖不出去。因此,广大农户迫切需要生产的产品在品种、质量上适应市场要求,在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,获得好的收入。灵寿县烟叶科技协会就较好地为农民解决了这些问题。灵寿县烟叶协会是依托供销社县烟叶有限公司办起来的,会员单位包括3个烟叶合作社,1个烟叶复烤厂,2620户烟农。协会通过烟叶合作社直接参与烟叶生产的全过程,抓住技术指导、生产扶持和销售服务的关键环节,为农民提供行业政策、市场信息、优质籽种、技术物资、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。农民不再为烟叶品质差、卖不上好价钱发愁,有关烟叶的产、加、销由协会包了起来,农民种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,烟叶生产很快发展成为灵寿县主导产业之一,常年植烟5000多亩。协会会员辐射6个乡镇、68个行政村,年销售和加工烟叶8万担。近几年来,累计为烟农增收6000多 万元,实现利税1700多万元,创造社会效益8000多万元。烟叶主产区南羊沟村农民入会率达到了800。在灵寿县的烟叶主产区,烟农都把协会的技术员视为"财神爷",协会与农民之间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关系。在2003年的村民选举中,南羊沟村农民把协会的技术员选为了村主任。供销社通过兴办农产品协会,培育了村民的民主自治意识,提升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,实现了助农增收致富。
2.从科技成果转化入手,探索为农服务新模式。科技是农民最需要、最难得到的服务,也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薄弱环节。如何整合社会上广泛的农业科技资源,使这些农业科技能到达农民手中。晋州市供销社通过兴办种苗协会,从科技成果转化入手,探索出一条借助科技服务参与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。主要做法是,首先由种苗协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结合,引进新品种、新技术。目前,这家协会已经与中国农科院、北京农大等11家科研单位达成合作协议,引进小麦、棉花、花生等包括国家"863"研究课题在内的数百个农作物品种;然后由协会出面,按照筛选、试验、示范、推广(繁育)的运营程序,通过订单农业方式,引导农民进行名优品种的种植、推广,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销路和农民增收问题。几年来共建示范田18万亩。种苗协会为了更好的推广农作物新品种,还成立包括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在内的8人研究所。仅2003年以来,就利用电视进行新技术讲座6次,培训农民近3000人,推广新品种460个、2800亩,为农民增产280万吨,创造社会效益1200万元。
3.从为会员排忧解难入手,成为政府与农民相互沟通、对话的桥梁和纽带。由于农村基层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弱化,真正代表农民利益、为农民说话的组织几乎没有。由于农民的意愿缺乏必要的渠道到达政府部门,各类社会矛盾积淀,构成社会不安定因素。辛集市供销社组建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,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。辛集市商品经济比较发达,各类农民经纪人很多,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一个重要力量。为了使这支经纪人队伍健康发展,在农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辛集市供销社争取政府支持,发起了由农民经纪人参加的农产品经纪人协会,增加了为农服务的新手段、新功能。作为农产品经纪人的代言人,辛集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在倾听会员呼声,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、销售等服务同时,千方百计为经纪人排忧解难,解决实际问题。2003年七、八月份,协会先后收到近20个反映经纪人农产品购销车辆被查、被罚的电话。他们经过认真调查,及时向市委、市政府反映情况,并就改善经营环境、助农增收等方面,提出建议,引起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。辛集市纪委、监察局下发了《关于改善农产品运输销售环境的实施办法》,对农民运输和销售农产品车辆实行"绿卡"制度,同时开辟季节性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。农产品销售运输环境大为改善,受到广大农民和经纪人的欢迎,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和经营。经 过协会牵线搭桥,今年1-8月份,当地农民推销鲜果600吨,蔬菜7800吨,禽蛋21000吨,成交额1.26亿元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不断发展壮大,影响力增强。目前,会员已发展380多名。下一步,他们还将成立果品经纪人和禽蛋经纪人分会。
4.从体制创新入手,摸索供销社为"三农"服务的新途径。基层供销社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前沿阵地。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,农村市场经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,传统的基层社体制和经营方式,越来越不适应农民的需要。石家庄市供销社的实践证明,创办农产品协会是基层社创新体制、转变经营服务方式的有效途径。赵县王西章供销社按照把供销社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办社宗旨,把领办农产品协会与基层社体制创新结合起来,探索基层社发展新途径。通过领办棉业协会,健全了企业经营和组织指导两个体系,在基层社创新体制和为农服务功能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子。这家协会成立于2002年9月,拥有会员150个,其中团体会员14个。主要为会员提供统一技术指导、质量标准、信息咨询、储运服务、组织培训和产品销售服务。辐射石家庄、邢台两市的5个县、100多个村的40多家个体轧花厂,和300多个体收棉户,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种植棉花3万多亩,安置农村劳动力300多名,年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。棉业协会被石家庄市棉检所确定为棉花销售免检单位。
南柏舍镇高庄村是个拥有2000多人、以纯种植业为主的非棉产区,在棉业协会的带动下,围绕棉花产业做文章,已经建起10个轧花厂,全村300人从事棉花加工,200多人从事棉花收购,10多个运输专业户。棉业协会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、增加农民收入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、调节市场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,得到赵县县委、政府的高度肯定。王西章供销社通过创办棉业协会,不仅创新了体制,转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,密切了与农民的关系,而且每年收入增加10多万元,壮大了基层社的经营实力,消化了企业富余人员。棉业协会正在准备注册自己的棉花品牌,提高为农服务水平。截至目前,石家庄市已经有8个基层社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创办了农产品协会,占全市农产品协会总数的40%。通过创办农产品协会这个开放性很强的社团组织,使基层供销社的体制、机制、经营方式、面貌都发生了很大转变,正在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向迈进。
5.从引进能人入手,形成开放的合作经济的大格局。体制确立以后,供销社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就取决于人。能否充分发挥供销社组织优势和服务优势,积极吸纳社会上的各类人才进入供销社,开展与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合与合作,从服务中确立了供销社的统领地位,对供销社未来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。
鹿泉市供销社根据本地大枣种植的产业优势,利用供销社系统的组织优势、销售网络优势,组建了鹿泉市大枣生产协会。吸纳拥有专业技术的原白鹿泉乡乡长、县 绿化办主任贾群吉担任会长,与民营企业合作兴建大枣加工厂,形成了新型的合作机制。协会通过组织酸枣嫁接,为农户引进新品种,提供生产和防病技术,扩大种植面积,在鹿泉市西部山区的61个村庄中,发展28个村庄栽植、嫁接枣树1.4万亩,约400万株,目前50%的枣树挂果。依托大枣协会,创立了"上宅"大枣地域性品牌,扩大加工能力,组织生产无公害大枣,年生产纯净枣、枣酒、枣汁、干湿鲜枣等系列产品,销售收入达60多万元。
三、石家庄市供销社创办农产品协会,取得的初步效果
从石家庄市供销社目前已经办起的农产品协会来看,尽管有的协会还存在不规范、服务功能弱、影响力小等问题。但从整体来看,农产品协会的作用和效果已经很强的显露出来,无论是对促进农产品生产购销、为农增收,还是供销社的体制、经营方式的创新,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1.发挥了在农民与政府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作用。农产品协会通过及时了解农民会员的需要,借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力量,为会员排忧解难,做了政府做不了,企业做不好,农民做不到的事情,使政府有了政策、方针的"传言人",使农民有了表达心愿的"代言人",在政府与农民之间架起了桥梁和纽带。
2.开辟了供销社为"三农"服务的新途径、新平台。长期以来,供销社一直在生产经营环节为农民提供服务,由于供销社自身实力的问题,能够涉及到的领域有限,效果也不是很明显。农产品协会对"三农"服务的一个突出特点,是对产业内全社会各个涉农资源的整合。也就是说,供销社不一定有很强的经济实力,但如果能够有效地对资源进行整合,具有这种对资源的整合力,就可以借助外力为我所用,更好地为"三农"服务。这就为供销社开辟了一个很宽阔的服务与发展的平台,解决了长期困扰供销社服务无力、服务无门的问题。石家庄市供销社的做法,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。据不完全统计,两年来,石家庄市供销社创办的农产品协会累计为农民销售农副产品138600万元,实现为农增收9500万元。
3.实现了供销社组织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。供销社创办农产品协会,带来的一个突出的效果,就是突破了供销社传统的封闭体制,实现了组织体制的创新。通过吸纳产业内的农产品种植、生产、购销、科研等要素,进入农产品协会当中,使供销社的社会性、开放性不断增强,加快了将供销社办成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步伐。同时,也加快了供销社经营方式的创新步伐。农产品协会的性质虽然带有很强的公益性,但它与国际经济社会接轨,以及对各类社会资源的整合力,决定了它在未来农产品市场经营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,拥有一批当地主导特色产业的农产品协会,为供销社创新农产品经营方式,尽快形成"协会+龙头企业+农产品基地十农户"的农产品经营模式和网络,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